政客變君子, 台灣走出政治霧霾 

作者 / 高希均 發表日期 / 2015/3/31 

當前大環境是:政府失能,國會失控,企業家失去力道,人民失去信心,國家失去前景。重要原因之一是政客四處竄起,勢力太強;君子則鳳毛麟角,聲音太弱。 政客害人,又誤家誤國;君子則知恥又能成人之美,你的選擇是什麼?

(一)沒有人打台灣,自己在打自己

美國與中國大陸領導人最近常說:「太平洋夠大,可以容納二個大國。」可惜台灣太小,容納不下二個政黨。國民黨與民進黨,不管誰執政,相互鬥爭,彼此不容,所以網路上流傳:「美國:他想打誰?就打誰。中國:誰打他,他就打誰。日本:誰打他,就叫美國打誰。北韓:誰打他,他就打南韓。台灣:誰都不打他,他自己打自己。」

台灣的「經濟奇蹟」與「寧靜革命」已是昨日黃花。在政黨惡鬥之中,國家競爭力衰退了、兩岸關係停滯了,社會和諧破壞了政黨惡鬥的台前主角與幕後小人就是那批政客。政客是指那些沒有是非,心中只有私利及政黨權力的人;透過不實指控,製造對立,造成社會不安,其中以民代、傳媒、動嘴、動筆者為多。

有人提醒:有什麼樣的人民,就會有什麼樣的政客。整天想白吃午餐的人民,當然就產生了那些空開競選支票及整天混水摸魚的政客。

(二)君子之道

「民主」從來不是天上掉下來的,或經過壯烈的流血革命,或經過幾十年的折磨奮鬥;不幸的是萌芽中的民主,又常夭折或變質。

二次大戰後的70年中,一些國家爭取民主失敗的例子屢見不鮮。最令人痛心的是:「民主」,是那麼艱難地獲得,卻是那麼容易被「民粹」取代,台灣民主之根尚未穩固,民粹──激情言論、偏執立場、衝撞對立──之颶風已使它地動山搖。大家想到補救之道不外是:法律制裁、政黨約束、民主規範、選民唾棄……。

就在此刻,天下文化在3月上旬邀請了大陸文史學者余秋雨來台講述他的新著《君子之道》。在北中南三處做了大規模演講,場場爆滿,反應熱烈。我都在場,不僅見證了余教授的演講魅力,更再度感受到中國文化提升人性的感染力。我在想如果一些政客聽到了他演講或看了他的書,或許就有可能痛改前非。

余教授指出:中國文化的精髓,就是要做個君子。幾千年來中國文化沒有淪喪的最終原因是「君子未死,人格未潰。」儒家對後世的遺囑──做君子;也就是不做小人,不做政客。

20年前余教授在聯副發表了一篇長文:〈小人──歷史的暗角〉,他是在引證歷史中的小人及文革之中、大陸知識分子遭受小人的迫害;此處可借用「小人」一詞,廣泛描述那一群活躍的台灣政客;儘管二者不盡相同,但害人誤國則一。

當前台灣的困境是:政策牛步、政治奧步、總體退步。這就是政客的負面政績。

(三)逃脫政治霧霾

《君子之道》一書中提出做君子的九項途徑──從君子懷德、君子有禮、到君子知恥。我只廣泛地歸納五點:

(1)與人為善(不出惡言)。

(2)成人之美(樂觀其成)。

(3)不走極端(堅守中道)。

(4)利人、利他、利天下的責任感。

(5)求人和、世和、心和的意志力。

如果政客們有良知而反省,擁有一些君子特質,整個台灣就可能逃脫鋪天蓋地的政治霧霾。更文明的要求是:不是君子,就不要從事政治(以及金融、教育、公益等)活動;可惜的是:即使君子從政,在政客操縱下的台灣,君子還是要擅用胡蘿蔔與棍子。

不滿現狀的墨西哥人愛說:「為什麼我們離美國這麼近,離天堂那麼遠?」台灣人說:「政客變成君子,我們就可以遙望天堂。」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王健壯/蔡英文的聰明修辭

2015-04-12 01:54:04 聯合報 王健壯(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蔡英文與柯文哲都是聰明的政治人物,雖然美、中、台三地都有人逼他們對九二共識表態,但他們卻顧左右而言他,一個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的主張,另一個提出「一五新觀點」。

柯文哲「一五新觀點」的聰明之處,是他強調「一個中國不是問題」,讓國台辦立刻按讚。但他這句話其實祇說了一半,未說出口的那半句話是,台灣不屬於一個中國也不是問題。但這句潛台詞隱而不發,既讓中國無從挑剔,也讓反中人士心領神會。

蔡英文「維持兩岸現狀」主張的聰明之處,是她四兩撥千斤,祇談維持現狀,卻不談現狀是什麼,也不談究竟要以什麼手段去維持。她跟柯文哲一樣,也是話祇說了一半,未說出口的那半句話,不同人自有不同猜測與解讀。

蔡英文是二○一六年總統選舉的大熱門,不同於祇是首都市長的柯文哲,市長可以用聰明的修辭回應外界,但總統卻不能以聰明的修辭取代嚴謹的論述,否則,很可能聰明反被聰明誤

從上次總統大選敗選後,蔡英文就一直在最後一哩路上躑躅徘徊,民進黨內雖曾多次腦力動員,但黨內共識卻遲遲未能形成,以至於迄今仍未提出一個超越國共框架的民進黨版或蔡英文版的兩岸論述。

因為新論述的提出如此困難,而下次總統大選卻又迫在眉睫,許多人因而建議蔡英文根本不必提出什麼兩岸論述,甚至連兩岸政策也不必提,祇需主打民生經濟議題,即可直取總統寶座。蔡英文之所以在此時提出維持兩岸現狀的主張,祇作宣示,未提論述,甚至未作說明,可能就是受到這類意見的影響。

但兩岸政策是上位政策,蔡英文即使僥倖能以維持現狀的宣示走完最後一哩路,但她執政後仍需面對「如何」維持現狀的治理議題。宣示可靠嘴巴,治理卻需政策,她必須硬碰硬的拿出具體政策去維持現狀,總不能天天把維持現狀的口號掛在嘴邊,卻毫無政策作為吧?

但政策作為是因政策論述而來,蔡英文的兩岸政策,當然也不可能橫空殺出,必須要有論述才能產生。但維持現狀卻顯然不是論述,即使以政策目標視之,也需要有論述的支撐,以及因論述而有的政策作為去執行。也就是說,蔡英文也許可以靠聰明打選戰,卻不能靠聰明去治理兩岸關係

蔡英文多次批評馬政府把兩岸關係變成國共關係,即使這是事實,但何以致之?許信良曾呼籲民進黨不要將兩岸關係變成國共兩黨專利,就是在批評民進黨長期自外於兩岸賽局;既不積極參與賽局,又何能指責國共壟斷賽局?

例如,民進黨若認為九二共識不利於台灣,就應拿出新的論述取而代之。但過去那麼多年,民進黨卻長期陷溺於有無九二共識的無謂爭論中,在國共兩黨設定的框架中打消耗戰,而忘了應重新設定戰場,重新創造論述。蔡英文曾是構建兩國論的重要成員,豈能不知兩岸論述之不可或缺,又豈能不知維持現狀祇是一種態度的宣示,既非政策,更不是論述?而手中沒有一套論述,又要如何參與賽局,如何打破國共壟斷的兩岸關係?

聰明的修辭即使再怎麼聰明,也祇是修辭而已。而且,修辭祇是技術,論述才是主體,才是政策的依據;蔡英文再怎麼聰明,也躲不掉必須提出兩岸論述的這個考驗(作者為世新大學客座教授)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北京如何看台灣


2015-04-05 01:40:44 聯合報 蘇起

四月中旬民進黨即將確認下屆總統大選的提名人選。呼聲最高的蔡英文主席在吳釗燮秘書長訪美回來後可能提出什麼樣的聲明,引起各方關注。上個月北京與華府先後提早出手,已經透露兩個大國對台灣政情及兩岸關係發展是多麼焦慮。

一般分析多把北京與華府的關注焦點放在它們對民進黨及蔡英文主席的看法,甚至聚焦「一個中國」或「九二共識」一詞。事實上,任何大國看任何問題的眼光絕不會如此狹窄,而是既看大局,又看長遠,再看該問題在長遠大局中的位置,然後才衡量處理的手段及後果。在此先論北京對台灣的看法。

北京心中應有三個已知數、三個未知數第一個已知數就是,對台政策在北京的所有課題中位階極高。高層的考量常常不在政策利弊得失,而是上升到歷史功過甚至政權存續的層次。台灣兩字在大陸民間能激起的火花,對許多根本不知道台灣在哪裡的美國人來說恐怕是完全不能想像的。這就使北京對台政策的意志力及內部壓力絕對高過華府甚多。

第二,由於近十幾年軍經外交實力的大幅增長,大陸對台自信心已經顯著提升。所有與大陸接觸的產官學界應都感覺得到。

第三,習近平曾在閩浙工作長達廿二年之久,是公認的「台灣通」。這幾年他打貪反腐、樹敵甚多,因此在高度敏感的對台政策上更沒有犯錯的空間。月前他用脫稿的方式講出「基礎不牢,地動山搖」的重話,顯示他在對台政策上敢於承擔特殊責任。

未來四年恰是習近平執政的中後期。既然台灣能夠牽動大陸政府與民眾的思緒與神經,兩岸任何風吹草動都可能直接衝擊共產黨第一個「百年」(即中共建黨一百年,二○二一年)的規畫及他個人的歷史評價。習近平自然必須動員各種力量以確保兩岸未來四年的互動不會干擾這個大局。

至於未知數也有三個。第一就是北京對民進黨及蔡主席的看法目前所有跡象顯示北京的初步看法是負面的,連長年對台一貫溫和的學者近日都嚴厲發言批判。但因為蔡主席迄今仍未掀牌,所以北京官方還沒有公開表態

第二就是北京對台灣民意的看法。相信大陸研究單位與我們一樣都注意到,台灣今天的民意與幾年前相比已有明顯的板塊移動。幾乎所有民調都顯示,感性的「台灣人認同」已經穩穩超越五成。而部分(仍非大部分)民調則顯示,在較偏理性思考的「統獨問題」上,主張「台獨」的趨勢也在上升。這讓「讓利」多年的北京非常困惑,其中有人已開始反省這種「爭取民心」的政策是否正確,該否及如何繼續下去。反省結論如何,至今尚不明顯

第三,如果民進黨真的再度趨獨,台灣內部有沒有足夠制衡的力量?國民黨能不能振作起來,扭轉頹勢?除了國民黨,還有沒有足以牽制民進黨的第三勢力,譬如台北市長柯文哲?如果這個力量確實存在,北京對它是否應該區別並較寬鬆的對待?

北京對這三項問題一直是合併考量,而不是只集中在第一項。台灣第一次政黨輪替時,北京採取「聽其言、觀其行」的緩和態度,除了當時實力不如人而信心又不足外,還因為這三項未知的變數都不悲觀:陳總統的政策宣示不算偏激,台灣民意不支持台獨,而國民黨實力又足以制衡執政的民進黨。扁在第二任時大步邁向法理台獨,但中共仍然氣定神閒,主要就因為另兩項的台灣民意及制衡力量都不悲觀

現在中共正對民進黨的政策主張、台灣民意及內部制衡力量等三項問題廣泛收集資料,以備適時做出判斷。目前跡象顯示,它的三項評估很可能偏向不同程度的悲觀。若然,這將是前所未見的新情況。如再加上前述的三個已知數,大陸就可能出現新的對台政策

這是北京正在進行的大工程。台灣忙著爭奪權力的人不該假裝看不到,因為不管我們喜歡或不喜歡,北京的作為必會影響包括美國在內的所有東亞國家,更會影響全台民眾的前途。(作者為台北論壇董事長、國安會前秘書長)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上海推出的國軍抗戰全紀實>100 集紀錄片視頻)
 
上海上德文化傳媒公司精心創作推出的大型電視紀錄片《國軍抗戰全紀實》,從歷史發展的宏偉視角出發,以一群紀錄片人的熱情和良知,盡可能再現了抗日戰爭每一個激動、感人的歷史瞬間,以此緬懷在抗戰中犧牲的所有中華英烈。
 
《國軍抗戰全紀實》全片分為三部分―― 《慘烈大會戰》、《抗日人物誌》、《抗戰那些事》,高視角、全方位地舖展開抗戰時期艱苦卓絕、風雲詭譎、波瀾壯闊的歷史畫卷,並融入當代中國歷史研究專家的最新觀點 ​​,反映了抗戰時期國民黨政府在抗戰正面戰場、側面戰場、敵後戰場等的各個方面,第一次全方位地再現了正面戰場的內容,解密了抗戰時期很多不為人知的歷史,涉及抗戰各個時期各個領域,以影像再現的方式打造的一部抗戰百科全書和抗戰史圖像志。
本片史實準確、內容全面、結構合理、影像珍貴、編輯精彩,是歷年來抗戰紀錄片中最有氣勢、最接近真實、最具權威的一部史詩式大片。
 
100 集系列紀錄片《國軍抗戰全紀實》,迄今最全面的一部抗戰影像大記憶,迄今最真實的一部抗戰史實大揭秘,一場艱苦卓絕的衛國戰爭。
 
1937 年到1945 年,國軍發動大會戰22 次、戰役1117 次、普通戰鬥28931 次。3211419 名官兵壯烈犧牲,206 名將軍殉國。4321 名飛行員血灑長空,2468 架戰機被擊落。國軍海軍全軍覆沒,104 艘艦艇全部打光。他們再次用鮮血向世人證明,沒有任何一支軍隊可以征服中華民族!硝煙遠去歷史塵封千古英雄魂歸何處。
320 萬永遠最偉大的殉國英烈們他們永遠活在所有中國人民心中最神聖的地方。
謹以此片緬懷反法西斯戰場上的所有犧牲的英烈! 
 
抗日戰爭廿二次會戰
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蘭封會戰、武漢會戰、隨棗會戰、第一次長沙會戰、桂南會戰、棗宜會戰、豫南會戰、上高會戰、晉南(中條山)會戰、第二次長沙會戰、第三次長沙會戰、浙贛會戰、鄂西會戰、常德會戰、豫中會戰、長衡會戰、桂柳會戰、湘西會戰。
(點擊下方題目直接觀看)
62  汪偽那些事 
67 、軍統情報戰之風聲傳奇歷史迷霧
70 、軍統情報戰之斬首鋤奸
72 、軍統情報戰之諜戰疑雲
94 、特立獨行俠孫立人將軍
95 、海鷗將軍戴安瀾之死
96 、李彌將軍的傳奇人生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榮獲三年世界第一名的丹麥餐廳

  

英国《餐厅》杂志近期公布了2014年度、全球50大餐厅排行榜,丹麦的NOMA餐厅重回冠军宝座,并创下4次夺魁的纪录。这家位于丹麦哥本哈根的餐厅、以大胆创新的料理闻名,虽然去年的卫冕者宝座被西班牙的餐厅抢走,不过今年则是成功将罗卡兄弟打回亚军、重新登上王位。

 

 

丹麦 Noma餐厅名字中的 “Noma”是丹麦文 “nordisk ” (北欧 ) and“mad ”(食物 )的缩写,除了无可挑剔、崇尚简洁有机的食物外,隐藏在一座 250年古建筑中的 Noma餐厅更具低调华贵的空间气质,地处哥本哈根 Christianshavn区一座码头旁,是城市中最美的地方之一。这座拥有 250年历史的仓库建筑依然保持着最初的砖墙外观,斑驳依稀可见,却并不显老旧,颇具皇室风范。

 

  

 

世界上最棒的餐厅,毋庸置疑应该坐落在繁华的大道上,有耀眼的霓虹灯招牌,有现场的乐队,有最贵的沙发和餐具。但令人惊叹不已的是,在丹麦哥本哈根的 Noma餐厅中,一样都没有。Noma低调隐藏在格陵兰贸易广场附近, 那里曾经是哥本哈根最重要的渔获交易场所,也是著名的观光地点,旁边是一座港口,从 Noma窗前便可以看到附近的港口、蓝天和帆船。一块去旅行 微信:TravelTV。人们来到这里,一眼便能被恬静的仿若天堂一般的景象所吸引,这里呈现的是北欧特有的悠闲的生活气息,并且真真实实地存在着。

 

  

  

  

  

 

  

 

褪去华丽的外衣,卸下繁重的装饰,让一切返璞归真。Noma, 作为目前世界排名第一的餐厅,传递给世人的仅仅只是舌尖上的诱惑吗?食之文化从摆盘开始,生活品味以自然为本。

 

 

 

 
 
 
 

 

 

 

 

 
 

 

 

 

 

 

 

 

 
 

 

  

  

  

 

  

  

  

  

  

  

資料取自網路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圖片來源)

 

一位 中國首席健康專家,

74歲的萬承奎教授做客央視《人物周刊》,

向全國電視觀眾講述了他的健康、長壽、幸福"秘方"

 

健康是1,其他的一切都是0

只有擁有的健康1

再擁有了其他的諸如好的工作、事業、生活等等

這些0,就會變成100、1000、10000了!

只要擁有了健康這個1,其他你擁有的越多的那些0,

你就會越是美滿幸福了!

 

晚飯不吃,餓治百病的9個理由

愛吃晚飯,是我們人類發生疾病的一個原因;

也是許多疾病久治不愈的一個原因。

許多人認為,晚間餓了就要吃東西;其實不然;

晚間餓了不吃東西,才是正常的。

 

中醫和佛教都說:“過午不食”。所謂“午”,

就是中午11點——13點,

過了13點就不能再吃飯了。

餓了怎麽辦?

可以喝果汁、吃水果。

中醫和佛教提倡不吃晚飯,

不是為了節約糧食;而是為了養生。

 

 ①不吃晚餐,減少脂肪堆積

由於人體的新陳代謝從淩晨4點開始加速,

而在下午16點到達最高峰;

因此人體必需得到營養的補充。

這就是我們必需吃早飯和午飯的理由。

但是從下午16點開始,到淩晨4點為止,

人體的新陳代謝逐漸下降;

因此我們晚上不能給新陳代謝加油。

否則人體就會把它們變為廢物——脂肪,

因為人體不會說:“別給我加油。”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一個理由。

 

②不吃晚餐,心血管系統才順暢

由於人體攝入食物之後,全身的血液重新分配,

大量的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

因此心、腦、肺、腎、肌肉等器官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

又由於夜間的迷走神經處於興奮狀態,

心率很慢;因此吃完晚飯之後,

心臟處於缺血又心率變慢的狀態,

就會造成心肌缺血而猝死。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二個理由。

(圖片來源)

 

③不吃晚餐,腸胃才能適當休息

由於人體的生物鐘要求人體是白天活動,而夜間睡眠

;也就是說,身體各器官應當白天運動,

而夜間休息;進一步說,胃腸道也應當休息,

而不應當工作;因此吃晚飯就是違背了自然規律。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三個理由。

 

④不吃晚餐,在餓的情況下抵抗力越好

由於人體在饑餓的狀態下,

吞噬細胞的活性最強;在蛋白質和維生素充足的條件下,

吞噬細胞的數量最多;

因此在喝肉湯、喝果汁的前提下,

不吃晚飯造成的饑餓感,

可以促使吞噬細胞吃掉變性的壞死組織。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四個理由。

 

⑤不吃晚餐,才有機會把人體毒素排出去

由於消化系統的肝臟、胰腺、胃、腸,

只有在饑餓的狀態,才能分泌大量的消化液,

把人體的毒素通過消化液排出。

但是如果我們餓了就吃,

那麽有毒的消化液就會被人體重新吸收;

可是如果我們不吃晚飯,那麽有毒的消化液,

就會被腸道裏的膳食纖維吸收而變成糞便排出。

但是我們在白天不能讓肚子餓著,

因此我們只能在夜間讓肚子餓著。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五個理由。

 

(圖片來源)

 

⑥小孩子別吃晚餐,影響生長

由於小孩子的生長發育,

要依靠腦垂體分泌生長素;

而生長素只有在小孩子深度睡眠的狀態下,

才能大量分泌。因此如果家長讓小孩子吃晚飯,

那麽血液就會集中到消化系統,

而腦垂體就會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

那麽就不會發生深度睡眠,

當然不會分泌大量的生長素,

小孩子就不會生長發育良好。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六個理由。

 

⑦由於青少年處於學習的階段,吃多了 腦子不能休息 

需要充足的睡眠;而如果青少年吃晚飯,

那麽消化系統就會不停地工作,

而大腦就會隨之不停地做夢,就不會得到充足的睡眠。

這是因為大腦對於任何內外環境的變化,

都會有反應。

但是如果不吃晚飯,

那麽消化系統就不會拼命工作,

而大腦就會沒有反應,當然能夠安睡。

這就是中醫說的胃不和,則睡不安;

而不能說日有所思,夜有所夢。

這也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七個理由。

 

⑧人吃晚飯,眼睛就會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視力衰退

由於眼睛在血液循環良好的狀態下,

才能保持正常的視力。但是如果人吃晚飯,

那麽全身的血液就會再分配,血液集中到消化系統,

而眼睛就會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

那麽眼睛就不會保持正常的視力。

但是有些人一定要飯後看書,那麽眼睛就會受損;

長期如此就會視物費力,這就是近視眼發生的原因。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八個理由。

 

⑨不吃晚餐,肌肉的乳酸才能完全代謝

由於肌肉在血液循環良好的狀態下,

才能保持正常的肌力。但是如果人吃晚飯,

那麽血液就會集中到消化系統,

而肌肉就會處於相對缺血的狀態,

那麽肌肉中的大量乳酸就不會完全代謝,

就不會克服肌肉的疲勞。

許多人容易在上午發生工傷事故,就是這個原因。

這就是我們不能吃晚飯的第九個理由!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國際經貿的平行世界

2015-03-28  聯合報  辛翠玲/中山大學政治經濟學系教授

二○一五博鰲論壇登場,國際聚焦:從人民幣國際化、亞洲自貿區、一帶一路,到亞投行,近年來,中國政府極有節奏地,拋出各種政策。一個不同的局面儼然形成中,惟如何解讀此發展?

常見分析有:由中國經濟發展的角度觀察,此乃中共為因應經濟轉型、消化過剩產能的計畫。再由中國對外戰略布局角度論之,則此為中國欲由經濟大國化身經濟強國,進而鞏固其戰略地位的經濟外交手法。又由中美角力的視角觀之,則此為中國藉經濟議題與美國較勁,實乃雙方在權力大棋局中的博弈。

本文欲提醒,上述常見觀察之外,論者更當從國際經貿政治的角度,深思此發展之意涵。中共近年的經濟布局,正逐漸影響並型塑眼前的國際經貿秩序與互動方式。此大勢所趨,台灣必須深刻認識。

原美國主導、自由市場為核心的國際經濟秩序模式,在二○○八之後,各界皆認亟需改變。然而改革的深廣度與作法,各方主張各異。在大秩序調整的爭議中,中國適時進駐國際經貿政治的權力缺口,影響後二○○八國際經濟重整甚鉅:

一、平行世界:

後二○○八的國際經貿秩序,向有修正與懷疑兩種路線之爭。修正派,如美國,仍以新自由主義為基本價值,但正視市場過度放任,加強監管,以確保經貿環境的健全。相對之下,懷疑派,如中國,則不同意美元過度擴張的影響力,不以自由市場為中心理念,而更強調國家資本與政府的指揮者角色。

隨著中國在過去五六年間,另起爐灶、依其理念,依序就貨幣、金融、貿易、投資等,打造出另一個國際體系,國際經濟秩序規則已經很明顯的呈現兩套不同理念與作法共存的平行世界

二、務實主義:

前二○○八的國際經貿政治運作中,常可見價值性議題與經貿議題掛勾的政治操作。尤以人權等被視為最高價值者,乃眾人與自由經濟需服膺的前提。故任一國家但凡其違反人權等普世價值,國際當予以道德譴責,並可予以具體制裁。

然而,後二○○八的平行世界裡,人權等價值話語不再是通關密語,而是對他國主權的無禮干預。於是,可見各國領袖不再言必提及中國人權;爭取進入平行世界時,凡事在商言商,務實主義漸為主流

三、雙重選邊:

於此同時,各國亦越來越擅長掌握政、經、軍分離,嫻熟進出國際經濟的平行世界。一個國家可以既是美國緊密軍事盟友,又積極爭取加入中國主導的亞洲經濟圈;既支持美國的國際貨幣金融改革政策,也積極發展人民幣國際化的商機。

換言之,冷戰時期敏感的「單一選邊」,不再是問題,更不再是答案;相反的,兩面表態、雙重選邊,多方遊走成了多數的第三國,在國際經濟出現平行世界之後的作法。

在中共構築國際經貿平行世界之後,國際經貿秩序與國際關係互動方式、邏輯與思維,正出現各種本質上的變化。國際經貿新局啟示錄,台灣,無法不正視它。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林懷民:去印度才領悟 其實人生不用那麼急


我年輕的時候讀過一本書,叫《悉達多》,另一個名字叫《流浪者之歌》,作者是德國文學家赫爾曼‧黑塞。悉達多是佛陀的名字,但這本書講的不是佛陀的故事,它講一個婆羅門的年輕人,養尊處優,長大後他出家了,學了所有的法門,但他覺得學這麼多法門沒有用。於是,他離開了他的師父,回到城市裡。

在城市,他學了做生意,做得很成功,又遇到了一個城裡最紅最美的妓女。但他還是不滿足,覺得這些事情都是錯的,於是離開自己美麗的家,來到河邊,河上有一個舟子,你跟他說什麼,他都笑一笑不說話。在河邊,他聽到河裡有各種各樣的聲音在對他說話,高興的、悲傷的,人世的百態都在說話。
 
於是,他決定要做一個划船的人,做舟子的助手。後來,很多人都來找他們,來看他們的微笑、他們的緘默。
 
1994
年,我帶著這本書去了印度,我不知道為什麼要去菩提迦耶。當時我在新加坡演出,看到報紙上有一則廣告,上面寫著「印度,它是聖土」。然後,我就抵死要去了。

剛去印度,是一個很恐怖的經驗,和以前的旅行完全不一樣。因為所有的生老病死都在街上發生,印度的古跡非常漂亮,但街上有很多乞丐,很多窮人。剛開始不知道怎麼辦,面對這麼多伸出手的人,每一天都是很大的煎熬。

這是對你良心很大的挑戰,一個很大的考驗。我們都覺得自己是好人,是人道主義者,有悲憫的心,但問題來了,你要給多少錢,要給多少人。我每天在那種狀況下,不知道自己該怎麼辦。

有一天,我在火車站,突然跑來一個小孩,五六歲,髒髒的,還拖著一個兩三歲不太會走路的小孩,他一直扯著我的褲子喊擦鞋。我穿著運動鞋,根本不用擦,但也沒辦法,只好說好,他就蹲下來給我擦鞋。

我很不舒服,也不知道該怎麼辦。擦完後,他只要很少的錢,我給了他10塊錢,告訴他不用找了。當時,那個小孩抬起頭,看著我,像太陽一樣笑起來,一直跟我說謝謝。我看著他拖著弟弟一邊跑還一邊回頭對我笑,然後,就站在火車站哭了起來。

這對我來說是一個很大的解放。
 
印度是一個很有趣的地方,印度人幾乎跟所有的動物生活在一起,他們和自然完全和平共處。有時場景非常神奇,比如你會在夕陽下的貧民窟,看到孔雀路過,然後就在街上開屏了;你在火車站,就看到牛跑到了月臺上。看到這些,會覺得很感動。

在印度,火車如果晚點6小時,那是正常情況,晚點13小時才算晚了。不過,印度的火車比起印度的飛機,算是太準時了。剛去印度的時候,我會很生氣,老是去催去問,火車到底什麼時候才來,每個人告訴你的都不一樣。但去了一段時間後,我就安穩下來。

從那天開始,我覺得印度的火車一定會來,飛機也一定會來,我們幹嗎這麼急呢?人生可以不必那麼急。所以,我在印度的月臺上讀了很多很多書。

這是印度教我的第一件事。我們生活在一個非常繁忙的時代,總是塞車,總是一天到晚急得不得了,我們要效率、要利潤。但其實我們不用那麼急。

坐著火車,我去了一個城市,叫瓦拉那西,那裡是印度教的聖地,在恒河邊,很多孤苦無依的人都要去那裡,爬都要爬著去,因此,那裡每天都有很多人,乞丐和生病的人最多。每天都可以看到,人們在河邊把屍體火化了,將骨灰撒到河裡,而過了兩百米 ,又有很多人在河裡洗澡,喝河水,因為是聖水。

在河邊,我看到這一切嚇壞了,水是黑色的,很髒。河上有船,信徒們將花朵和蠟燭撒在河裡,花朵、蠟燭都在水上漂著,漂著漂著就漂來一具燒了一半的屍體。

當時,太陽非常大,我站在河邊,過了很久,感到非常非常開心,非常感動,眼前的恒河就像媽媽一樣,養生送死,生死是這樣自然,通通在一起,想想這何嘗不是人生的最高境界。
 
這一切是在我們的文化、我們的世界裡看不到的。我們的文化逃避了死亡,掩飾了死亡,生病和死亡我們是藏起來的,等到真的死了,我們又會把它美化。

我特別感動,感到它幾乎改變了我的一輩子。人本來就是這麼簡單,我們是大自然的一部分,所有的事情都是有枯有榮,春夏秋冬、四季輪迴,然後人走了,回到水裡。

離開菩提迦耶之後,我想我的人生改變了。第一個收穫是不著急,第二個收穫是沒有什麼叫作成敗(真的是:是非成敗轉頭空)。我能做的事情就是把我的舞蹈分享給更多人,盡我最大的力氣去分享。

在人類歷史上,實現財富的均分是很難的,但我想,至少精神的均分應該可以吧。所以,我回家之後,像做夢一樣,就編了《流浪者之歌》這支舞蹈中很安靜的一部分。

(三三/摘自文苑)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名家博客 - 童清峰

亞洲週刊資深特派員

 
縮小字體目前字體大小:1字體大小:2字體大小:3字體大小:4字體大小:5放大字體

專訪﹕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

朱雲漢顛覆舊思維剖析全球新秩序

2015年3月22日 第29卷 11期
 

朱雲漢新作《高思在雲》引發激盪,他大膽指出西方已不再主導世界,以中國為首的非西方世界正迅猛興起。面對大格局的變化,台灣如何自處非常重要;他特別提出,不能顛覆一個中國原則,否則兩岸關係會生變、動盪不安。

朱雲漢

 

台灣知名政治學者、中央研究院院士朱雲漢最近出版新作《高思在雲》(天下文化出版),以其深厚的學養及豐富的人文關懷,以獨特的「大歷史觀」概念,指出身處「巨變時代」,過去所熟知的西方中心世界(West-centric world)沒落,一去不返,深入剖析在這個劇烈變動的年代,唯有跳脫過去習以為常思維,才可能迎接二十一世紀多元格局的挑戰。

朱雲漢在自序中指出,全球政治、經濟與意識形態正在進行一場翻天覆地的結構重組,但是大多數台灣民眾對這場歷史大變局仍渾然不覺;多數意見領袖還是緊抱二十世紀後半葉形成的主流觀念與思維模式,沒有作好迎接變局的思想準備。這是今日台灣最大的危機所在。

朱雲漢指出,人類社會正面臨數百年來歷史的分水嶺,站在分水嶺上,可同時看到四重歷史的大反轉。其一是以美國為核心的單極體系的式微,其二是第三波民主的退潮,其三是資本主義全球化陷入困境,其四是西方中心世界的沒落,也可以說是「非西方世界」的全面崛起,這是一體的兩面。

非西方世界崛起,是四重歷史趨勢中最根本層次的結構變化,其中又以中國崛起,對舉世政治、經濟、軍事所造成的衝擊、對全球秩序的重組,影響最深,這也是貫穿整本書的精神所在。

朱雲漢用中國「興起」,而不是一般常見的「崛起」,因為他認為中國今天快速經濟發展只是恢復它在世界經濟體系裏的份額,並非從無到有。

要理解中國興起對世界帶來的衝擊,首先要對中國的發展模式有一個客觀比較,才能全面理解。朱雲漢認為,到今天為止,對於這種理解,很多亞洲周邊國家的社會菁英還處在落後的過程。之所以會出現巨大的認知落差,很重要的原因是,其他國家太容易用自己熟悉的歷史知識和認知框架,去理解中國的發展模式,而這樣的認知基礎其實充滿著以西方為中心的謬誤與偏差,以為那是唯一的角度與視野。

根據朱雲漢的觀察,中國發展模式得力於三個特殊條件:第一是特殊的政治體制,第二是充分發揮「大」的優勢,第三是在全球化時代發揮了「後發優勢」。

很多研究中國發展經驗的學者都忽視了特殊政治體制帶來的優勢。七九年之前三十年,中國建設了動員能力特別強的現代國家體制,這個體制在中國歷史上從未出現過;其動員、滲透的能力進入到社會最底層。中國建立了非常強的國家意識,可以將社會中多數人的意志力凝聚在最需要優先發展的目標上;在民族復興的大旗下,中央政府享有調動全國資源集中使用的正當性。

另外,中國完成了一場相當徹底的社會主義革命,它把私有財產權,尤其是最重要的土地資本與工業資本國有化或集體化。除了農村土地外,這個龐大國家的集體資產大部分是國有資產,這成為中國後來三十年快速發展的資本。

朱雲漢指出,社會主義讓城鎮土地全面國有化,改革開放又讓國有土地重新進入市場,成為最重要的資本來源與城市建設資源,這正是中國城市得以快速發展的獨門秘訣。

中國市場發揮磁吸效應

其次,中國充分發揮了「大」的優勢,它可以充分發揮「經濟規模」,發揮它的磁吸效應。全世界所有跨國企業無不擠破頭要進入中國卡位,在有「市場」這個談判籌碼情況下,中國政府可以對外資要怎樣進入中國,設定很多特別的、一般情況下跨國企業不會輕易答應的條件。比如,美國通用汽車進入中國,就把一個新的研發中心設在上海。

中國模式第三個特點就是「後發優勢」。中國改革開放的時間,讓它成為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不管在生產、產品行銷、金融整合,全球經濟都在這個時期突飛猛進。過去三十年全球化腳步加速,跨國企業進行全球生產布局,資金跨國移動的限制一一解除。

主要研究領域為民主化的朱雲漢也為台灣民主把脈,對於台灣民主會走到這般田地,深有所感。他指出,台灣的政體轉型過程比其他新興民主國家更為平順,台灣為民主改革所付出的社會成本較低,政治秩序從未出現中斷情況,政局震盪對於社會與經濟發展的衝擊十分有限。

但從另外一種角度來看,這也意味著台灣的民主改革未能畢其功於一役,社會成本是以「分期付款」與「連本帶利」的方式支付;台灣的新民主體制仍不免拖著威權體制的泥,帶著「準列寧式政黨」的水。反對運動與社會運動提前開始分享民主改革的果實,因而過早喪失深化民主改革的鬥志與誘因;民間社會還未完全走出「準列寧式政黨」掌控的陰影,就再度受到惡質化政黨競爭的擠壓與污染。

台灣扭曲變形的民主導致政治內耗不斷朱雲漢指出,有三個耗損治理品質的元兇,第一是憲政制度缺陷,第二是藍綠政黨惡鬥,第三是惡質化的媒體競爭。

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台灣喜歡唱衰中國大陸,說大陸遲早會分裂,最有名的觀點是前總統李登輝的「中國七塊論」,這種支解中國的論調證明經不起時間考驗,隨著中國崛起,台灣五味雜陳,立場偏綠的媒體不改其志,依舊選擇性地聚焦大陸的各種問題與落後,表現出另一種的阿Q精神。

數據支持美國霸權衰落

《高思在雲》在學界引發激盪,朱雲漢大膽指出西方國家所熟知的世界已一去不返,並以實證與數據說明美國霸權正衰落。另一方面,以中國為首的非西方世界則迅猛興起,開啟人類文明以來少見的「奇蹟」。這對習於以美國觀點看世界的台灣不啻當頭棒喝。

朱雲漢說,這本書也是對台灣的「補課」,希望能引導大家去思考台灣處境的問題,要把台灣未來幾十年可能面對的大的格局的變化,不管是全球的或東亞的,大致在心理上要有一個思想準備,「然後再看我們該如何自處?怎麼樣趨吉避凶?」但他擔心的是在井底之蛙的環境中,台灣現在社會所累積出來的願望、情緒,在他看來不但不是趨吉避凶,而是「趨凶避吉」。

今年五十九歲的朱雲漢研究專長為東亞政治經濟、國際政治經濟、兩岸關係、民主化,以及社會科學方法論。這位台灣極具國際聲望的政治學者於二零零九年當選為美國政治學會理事,為該學會成立一百多年來第一位來自亞洲學術單位的理事,並於二零一二年七月當選台灣中央研究院院士,成為一九四九年以來政治學門的第二位院士(另外一位是朱的老師胡佛院士)。

朱雲漢經常提醒台灣大學生,面對一個歷史巨變的時代,要有膽識回答幾個根本性的大問題:我們從哪裏來?處在什麼階段?往哪裏去?為什麼過去信奉的標準與制度難以為繼?

立志做一個「明白人」的朱雲漢在《高思在雲》一書中,反映了他對這些大問題的初步思考。走過四十多個國家,尤其受邀參加美國知名學術思想研究機構亞斯本研究院(Aspen Institute),與美國政治菁英、學界領袖、企業巨擘等經常有機會深入對話,使他對全球政經變遷有一種異於常人的穿透性理解。

早在八十年代朱雲漢在美國唸書時即發現美利堅走向衰敗,其間美國就由淨債權國淪為淨債務國,之後的伊拉克戰爭猶如戰爭錢坑,耗掉近三兆美元,直逼二戰,加上「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讓美國所扮演的全球霸權角色出現戲劇化轉折,當時朱雲漢即大膽指出這個超級強權的民主化與市場化危機,但學界並不理會他的說法,覺得他算老幾,憑什麼這麼說。

福山不再捧民主與市場

與此同時,朱雲漢的好友福山(Francis Fukuyama)在他的《歷史之終結與最後一人》(The end of history and the Last man)一書中曾大膽斷言:「自由主義的民主,……是人類政府的終極型式」。在這種視野框架之下,西方知識分子即假設全世界將服膺美國的領導,因為美國是打造世界經濟自由化與政治民主化的龍頭。接下來的發展與當時的樂觀期待幾乎是背道而馳,經過多年沉澱,福山也承認自己預測失準,現在他已經不再高捧民主與市場。也證實了朱雲漢的先見之言,福山的說法反成了他新書的「註腳」。

二零一四年太陽花學運,社會多數站在學生這一邊,朱雲漢在《天下》雜誌發表「台灣離民主崩壞還有多遠?」一文,聲討學生佔領立法院的行為,呼籲民眾正視國會遭到踐踏的本質,並質疑抗爭學生的人數和手段嚴重背離比例原則,展現身為知識分子直言不諱的特質,被認為是代表沉默民眾的怒吼。以下是朱雲漢接受亞洲週刊訪問的內容紀要:

你的大作《高思在雲》的主軸,感覺是在強調中國興起,包括你提到當前歷史面臨的四大反轉,也多少都有中國崛起的影子?

我們現在身處在數百年不遇的大的歷史變局裏面,在這個變局裏面,我也梳理出四個主軸,但這裏面有一個驅動的力量,會觸發改變,衝撞原來我們熟悉的歷史架構跟秩序,那就是中國興起,這是最突出的。不過我也強調中國興起要把它擺在非西方世界全面興起的一個脈絡裏面,當然在這裏面它最突出,但它並不是唯一的,未來我們將會看到整個非西方世界在歷史舞台上會扮演非常非常關鍵的角色,不管政治、經濟、文化,每個領域都一樣,而且這個趨勢越來越清楚,從二零零八、二零零九就已經呼之欲出,要不然也不會有G20(二十大工業國)?為什麼G7七大工業國要去分享過去它們獨佔的主導全球事務的地位,現在它必須跟這些國家協調,甚至要它們分擔很多責任,而且這個過程還在持續,只會加速。

美國想方設法要遏止中國興起,為何最後還是遏止不住?

這個問題很有趣,美國今天自己也在辯論說,我們為什麼沒有更早下定決心去遏止中國?坦白說,當中國擁有核武的那一天,美國就沒有絕對抑制它的實力,再加上它的改革是漸進的,它也是融入國際經濟體系對外開放方式,並不是關起門來自己搞一個獨立王國,或者維持一種對你非常仇視的心態,這都不是,它以一種參與你們國際的經濟交換關係,不管是貿易、投資或技術移轉,而且我提供你們好的獲利的機會的可能性。

其實從中國重新加入世界經濟體系,美國也是巨大受益者。美國有一段時間非常志得意滿,認為進入新經濟,等於說終於找到又能維持中度經濟增長,讓生產力不斷提升,物價又能控制在很穩定階段等,其實這都跟中國興起帶給它的好處有關,因為中國向它提供大量廉價的消費品,這對中等收入跟中低收入的生活水準維持非常重要,他們還能夠在實質所得沒有增加情況下,還能維持一定的生活水平。

你是說美國也是中國興起的受益者?

中國參與世界貿易體系是在美國制定的遊戲規則底下參與的,所以你很難把它排斥出去,中美關係正常化以後,它又沒有跟美國有直接正面的軍事或戰略衝突,尤其越戰以後,雙方就沒有矛盾,所以美國就不可能竭盡所能去封鎖它,甚至在尼克森(尼克遜)訪問大陸後,有一段時間美國還依靠它來牽制蘇聯。當它也願意參加世界經濟體系,然後在這個交換關係裏面,美國又佔了很多便宜,所以過去美國五百大企業都是贊成跟中國大陸建設性交往的,因為它們在中國大陸市場的利益越來越大,而且這是一個獲利極高的市場,美國通用汽車二零零九年幾乎要倒閉了,它最大獲利來源是哪裏?就是上海,它跟上汽合作,否則它哪有能力跟德國、日本競爭?因為它產品不是最好的。

另外,美國很多企業受惠於中國參與美國所主導的開放的世界經濟體系,美國企業也透過外包才能維持高度利潤,你看美國那麼賺錢的公司哪一個不依賴中國大陸的生產基地,或至少亞洲整個生產基地(包括越南、印尼,以後可能還有孟加拉)。所以說中國變世界的工廠,對美國的全球供應鏈來講,給它極大的能量,今天iPhone如果沒有鴻海,怎麼可能這麼成功?全世界有哪一個代工的公司說,你把設計圖給我,我在六個月以後就給你交貨六千萬支,而且品質都一樣?沒有,全世界找不到!

美國對中國的經濟依賴還不只如此,中國大陸不只擁有核子武器,有最後嚇阻作用,保證相互毀滅,它還有經濟上可以相互毀滅,假如有一天中美交戰,美國可能要沒收中國大陸資產,中國大陸在這之前一定會把它所有資產移開,包括股市、債市,免得被你凍結,這引起的經濟風暴是沒有人可以承受的,因為雙方關係已經犬牙交錯、難分難捨了。

中國崛起這麼快速,在你看,它未來面臨各式各樣挑戰,但你書中沒說清楚的是有哪些難題不容易跨越的?

當然我可以列舉它當前面臨的很多問題,例如貧富差距、貪腐等,但我認為最嚴峻的是生態問題,中國先天就處在生態環境、地質環境,相對都是在比較脆弱條件底下,因為過度開發,快速工業化所累積的問題很快就達到嚴峻的程度,現在不但要意識到這個問題的嚴重性,而且還願意付出代價解決它。舉例來講,不僅僅是大家經常抱怨的空氣污染、水污染問題,還有嚴重的農地污染與表土流失,特別是土壤本身逐漸被重金屬污染等這些問題都很嚴重,土壤一旦使用化肥過量,重金屬遺留物過多,將長期存在那個地方。此外,全球暖化以後,它的政權最大挑戰可能是要隨時應對大型的自然災害,它能不能有效回應它是一大考驗,有些是沒有辦法預防的,或者能預防的有限。

香港為了特首普選問題,跟北京關係緊張,你怎麼看香港未來發展?

香港得天獨厚,繼承了英國原來的東西,又變成中國一個封閉體系選擇性地對外交換關係,透過香港,當然它有一些不錯條件:人民素質不錯、法治上軌道、可以提供跨國公司不錯的運作平台,它也走一個開放港口、高度自由化的路線,這些都OK。但我們要問說,這種得天獨厚地位可能長期擁有嗎?不可能!現在只不過中國大陸還沒有完全開放,比如它的資本帳還是管制的,它還有一點點空間,比如做人民幣境外交易中心。相對於深圳與上海,香港很多優勢都在流失,例如轉運功能,現在只會停滯或往下走,因為那麼多大陸沿海深水港,它的轉運機能或效能都可以慢慢迎頭趕上。香港一定要思考如何重新定位自己,創造自己的新利基,改變過去的過度倚賴房地產與金融的畸形發展模式。

習近平在兩會重申九二共識,有人批評了無新意,你怎麼看?

當有人講沒有新意的時候,就是典型的台灣媒體思維,好像政治人物每天要換一個口號一樣,對中國大陸領導人不是這樣,一中原則這是根本性、前提性的問題,它怎麼可能經常性改變提法呢?如果對岸把九二共識看成是兩岸和平共處、深度往來的政治互信基礎,如果你在大原則上接受兩岸都是中國一部分,在這個原則之下,大陸才可能以今天的深度跟廣度以及制度化機制跟台灣交往,如果不是的話,大陸對台灣就完全是另外一種對待了,也就是今天所有交流合作以及讓利,台灣都不能視為理所當然。我覺得習這樣講,也是丟一個球給台灣選民去思考,他等於告訴你說,九二共識這個名字並不重要,重要是它的核心內涵,你也不能只提名字,但內涵被掏空;更不能換一種說法,但迴避「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內涵,那沒有任何被接受的可能。當然大陸不會主動說,但台灣可以根據中華民國的憲法,對一個中國的內涵有自己的解釋,它默許你有各自表述的空間。

就是馬政府自己講的一中各表?

或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但你這個各自表述,不能顛覆一個中國原則,不能表成「兩個中國」或「一中一台」。所以民進黨如果有一天上台說,我不要九二共識,我重新跟你確認共識,在二零一六跟你確認後改稱「一六共識」可不可以?我認為它也會說可以,重要是要有核心內涵。如果你不能接受兩岸同屬一個中國這個核心內涵,坦白說,你就要面臨兩岸關係會生變,也就是習說的「重回動盪不安的老路」,就這麼簡單,他現在把話講得比較明白,民進黨與台灣選民無法有太多一廂情願的想像,認為民進黨上台北京給的彈性會比較大,可以繞過一個中國問題。

你認為蔡英文上台後,兩岸關係可能會怎樣發展?

這一年是關鍵期,大家都在問蔡英文。但我是比較擔憂,因為國民黨太弱,以前民進黨會覺得我離那個多數只差百分之五,我怎麼爭取那百分之五?也許在兩岸上要讓大家更放心,我就可以變多數,但現在民進黨會覺得我什麼都不用調整,我就可以變多數了,在這種情況之下,它就沒有這種壓力,何況民進黨現在年輕的世代,尤其是像太陽花學運代表的這種支持者,在國家認同上,還是滿情緒化的,甚至也可以說更激進,更與國際現實脫節,這些人還在後面想在這個問題上往前推,在這個情況下,會讓民進黨未來領導者內部後面拖的力量更強,拖住她不讓不要往九二共識方向靠近。以前我還認為老一代非常教條化台獨運動者慢慢凋零以後,也許民進黨會轉型,現在可能不是這樣,年輕一代更激進,所以選舉競爭態勢沒有誘因讓它去調整,綠營內部又有很大牽制力量,最後就是蔡英文本人的政治信念,基本上她還是一個比較執著台獨理念的人,在所有民進黨領導人中,她自己主觀上還是屬於比較接近深綠,所有這些東西加在一起,我比較擔心。

馬英九有限的一年多任期中,兩岸關係是否就這樣僵住了?

(嘆了口氣)大概就是這樣,不倒退就不錯。貨貿、服貿要通過立法院都不太可能,這樣也好,讓下一屆要選總統的都必須表態,無論蔡英文或朱立倫贊成或反對服貿、貨貿,都必須表明立場,因為下一任總統自己要處理,馬英九不會先幫你把問題處理好再移交給你,你們得表態,不能模糊、也不能模稜兩可。

美國民主體制失靈,台灣學生佔領立法院,台灣是否也面臨類似民主失靈困境?

台灣民主失靈問題,比美國還嚴重,我們的國會根本是政治亂源,媒體也推波助瀾,媒體的專業水平非常低所以台灣的選民要學習,要經過幾輪的教訓,才能更冷靜點,不會輕易被政治人物的花言巧語鼓動。■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韓紀錄片"超級中國"熱播幕後

 

 

南黎明、劉項
亞洲週刊2015年3月22日 第29卷 11期
 

韓國KBS電視台紀錄片《超級中國》衝破西方媒體「負面看中國」的思路,站在全世界的視角剖析中國崛起六大因素,卻也不迴避中國現存和潛在的問題,受到中韓民眾熱捧。

《超級中國》:提供新的視野

 

 

二零一五新年伊始,韓國公營放送KBS電視台播出了一套超大型紀錄片《Super China(超級中國)》。以往,大型紀錄片一般最多只有三至四集,而《超級中國》則一共是七集。近年來韓國製作過不少有關中國的紀錄片,但是觀眾反應如此強烈的還是前所未有。《超級中國》啟播後,七集平均收視率高達百分之八點七,獲得韓國紀錄片史上罕見的成果。

韓國除了有線電視台外,還有三家主要電視台,即KBS、MBC、SBS,對於中國觀眾來說,更加熟悉的是這三家電視台的電視劇和娛樂節目,如MBC古典劇《大長今》、KBS的《冬季戀歌》、SBS的《來自星星的你》和《繼承者們》,都是曾經被中、日以及東南亞各國粉絲們熱捧的韓劇。據近期媒體的報道,MBC的《大長今》在埃及播放的六個月期間,創下了平均收視率超過百分之九十的紀錄。KBS的《冬季戀歌》更是令日本大媽們為之傾倒,多少日本大媽為親眼看一眼男主角裴勇俊不遠萬里飛到韓國,在裴勇俊下榻的酒店蹲點等待幾個小時。SBS的《來自星星的你》更是在中國引發了一股颶風,筆者的一些朋友說:「我們這裏幾乎每一個女人都要看!」

這三家電視台在韓國各有分工,用內部的話來說,按照電視台誕生的時間順序,KBS是老大,MBC是老二,SBS是老三,於是其角色也按照韓國人家庭裏的兄弟順序分工。KBS作為老大被稱為是「公營放送」,甚至電視台的台長也由政府指定。也正因為它的公營責任,即使是在製作電視劇的時候三家電視台的內容也有所不同,KBS主要製作體現關愛和合作的家庭劇,MBC則主要在體現文化方面下功夫,SBS更顯自由,節目內容主要集中在離奇、驚險、甚至挑戰社會道德和倫理。這樣一來,那些有關國家政策和國民意識的重要節目都要由KBS來製作。《超級中國》也是在這種責任感之下誕生的成果。

《超級中國》跟其他體現中國國情的紀錄片最大不同之處在於看中國的視角。鑑於政治上的敏感,韓國在紀錄片中對中國的描述主要側重於中國傳統文化,比如由KBS製作並在各種國際電視節上獲得紀錄片部門大獎的《麵條之路》、《茶馬古道》等都是這樣。

對中國政治、社會和經濟發展的描述,以往的紀錄片可以說依然沒有擺脫西方媒體的套路,強調中國畸形的政治體制,以及作為大國對周邊國家的危機論等等;而《超級中國》則以一種全新的視角審視了一個生機勃勃的中國,讓人感覺耳目一新。

展示中國的驚人能量

《超級中國》採用了一個主題,那就是「力量」,一個曾被世人遺忘的巨龍所持有的驚人能量。然後分為七個方面來探討,可以說,把中國人引以為豪、並希望向世人展示的一個中國淋漓盡致地反映了出來。

在談到紀錄片的視角的時候,《超級中國》的製作人、KBS紀錄片導演朴鎮範說:「我們既不是韓國的視角,也不是中國的視角,而是站在全世界的視角看中國。」他還說:「長久以來,我們對中國的了解就像『瞎子摸象』,摸到象牙說『大象又尖又硬』,摸到大腿說『大象像根柱子』……一直沒有一個全面的審視。這一次KBS電視台給我們節目的投資非常大,讓我們覺得,必須要徹底解決這個問題,讓世人看到中國一個客觀而全面的樣子。」

《超級中國》這部七集紀錄片全面介紹了中國崛起的六大因素(第七集為總結)﹕人口、資本、軍事、國土、文化、共產黨,它們既成就了中國,也在改變著世界。

人口曾經是中國沉重的負擔,現在則是經濟增長的動力。KBS走訪了浙江義烏的小商品工廠和上海的高檔商場,告訴觀眾中國龐大的人口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以及廣闊的消費市場。它又記錄了海爾集團、阿里巴巴和小米等科技企業,指出現在中國的專才越來越多,中國製造已經轉型成中國創造。

中國迅速崛起積累的資本也在全球東征西戰,加州的酒莊、贊比亞的銅礦、米蘭的時尚品牌、美國的電影院線,在全球經濟疲軟的形勢下,中國資本一枝獨秀。紀錄片還指出,中國資本不僅在贏得利潤,還在通過收購引進人才與技術,使自己富有且強大。

伴隨著經濟的發展,中國在軍事與外交政策上愈發進取,中國軍費世界第二,增長迅速,在洲際導彈、新一代戰機、網絡部隊甚至宇宙戰爭等高精尖方向積極發展。伴隨著軍事實力的增長,中國對周邊有領土爭端國家的態度愈發強硬,而且還在積極布局海外,不斷投資緬甸、孟加拉、坦桑尼亞等地港口,為通往中東的油路保駕護航,還收購雅典港口,投資尼加拉瓜運河,將勢力範圍伸向歐美後院。

積極向外擴張的中國,本身也有廣闊的腹地,遼闊的國土富含大量礦產資源、生物資源,這些稀缺資源也是外交的重要籌碼。廣闊的國土也意味著廣大的國內市場,長江水道深入內地,讓重慶成為汽車製造基地;高鐵迅速便捷,讓古都西安成為新的IT中心,迅速發展的鄉村公路加快了城鎮化進程,中國腹地的轉型與升級,為下一輪發展提供動力。

中國的崛起不僅在於經濟,還有文化。在介紹中國的軟實力時,KBS的鏡頭聚焦到北京奧運會宏大的開幕式、遍地開花的孔子學院、獲得柏林電影節金熊獎的《白日焰火》等一系列優秀中國電影,KBS還用大篇幅介紹了中國中央電視台。央視積極對外擴張,全球已有六十三個海外分社,在西方商業媒體因為預算削減、減弱國際新聞報道之時,「錢不是問題」的央視卻能夠向全球各地派出記者,不再讓西方媒體掌握輿論主導。

紀錄片最後一個部分也是全片的重頭戲,介紹的是中國崛起的幕後主導、中國共產黨,它記錄了長江下游的永聯村的致富故事,村委書記帶著村民辦企業,共同致富,成了遠近聞名的富裕村。崛起的國力為中國共產黨提供了新時代的合法性,但中共的統治也是問題重重,薄熙來事件顯示領導階層權鬥嚴重,香港的佔領運動展現了港人對中共的不滿,中央「七不講」文件顯示了中共對言論的箝制,崛起的中國仍然面對社會矛盾尖銳、貧富差距嚴重的問題。

在不遺餘力地讚賞中國成就的同時,紀錄片並沒有迴避中國存在的問題﹕人口資源豐富,但是大量的人口威脅著世界資源安全;中國資本強勢,但是無節制的投資造成資源浪費,風險增加;中國積極對外擴張,引起周邊國家以及美國緊張,製造不穩定因素;而中國大力推廣軟實力,也因為政治意味過濃,而在許多國家遭受抵制。紀錄片最後指出,中國崛起是個不容否認的事實,韓國應該認清趨勢,選擇「Made with China」,利用自己的優勢,和中國一起發展。

對於一些「《超級中國》是不是太美化中國了?」的質疑,朴鎮範回答:「我只是以我的親身經歷和調查的結果去製作,盡可能客觀展示中國。其實我們的片子裏也有不少讓中國政府看了之後會不太舒服的地方,尤其是第六集《共產黨領導的力量》,對中國所存在的問題也作了不加掩飾的揭示。」但他也承認「紀錄片和其他藝術作品一樣,最終展示的還是會受到導演和製作者價值觀的影響,在製作過程中,難免會沉醉於自己的理解,不能代表所有人的觀點」。

導演朴鎮範曾留學清華

朴鎮範曾經在中國生活過四年,並獲得了清華大學的碩士學位。用他自己的話來說﹕「這四年的時間裏,我所走的地方可能比一般的中國人還要多。」

然而,讓韓國人所沒有預想到的是,《超級中國》在中國也受到熱捧。央視作為KBS的合作電視台,在春節間播放《超級中國》。很多中國觀衆感嘆說:「一家外國電視台,竟然能把中國描述得如此令人激奮。為什麼我們中國的電視台就做不出這麼好的片子來?」

近年來韓國的電視台十分重視對紀錄片的投資,三家電視台紛紛出台大型紀錄片,KBS的《麵條之路》、《茶馬古道》、MBC的五集環保紀錄片《南極的眼淚》、《北極的眼淚》、《亞馬遜的眼淚》、《非洲的眼淚》等,都是受到世界矚目並在各種國際電視節上獲得大獎的作品。不少紀錄片還紛紛進軍電影院,去年花費三年時間製作、反映八、九十歲老人的恩愛和生死離別的紀錄片《郎啊,請不要渡過那條江》擊敗了當時同期上映的韓國和好萊塢大片,叫座一時。

《超級中國》在中國播出後,多家中國媒體紛紛來採訪節目製作者和導演。對於來自中國的熱捧,朴鎮範分析說:「我認為中國觀衆和媒體的這種反應,主要來自長久以來西方媒體給他們的創傷。中國改革開放已經三十多年,然而,至今西方媒體還是把眼光聚焦在中國的負面形象上,而我們的片子打破了這個常規,不僅給外國人而且也給中國人提供了一個全新而陽光的視角。」

據悉,美國AP通訊社前來KBS採訪,對此朴鎮範表示「樂開了花」,「一個節目播出之後,不管是好還是壞,有反應就好」。

《超級中國》也反映了近年來留學、工作、移民中國的很多韓國人的視角。這些人長期生活在中國,擁有眾多中國朋友,被韓國人稱為「中國通」,這是他們的驕傲,他們的命運也是和中國的命運息息相關的,他們不希望人們對中國心懷偏見,並且直接出面向外介紹正面的中國,糾正人們對中國的片面認識。《超級中國》導演朴鎮範可以說就是其中的一位。

《超級中國》大膽地打破以前媒體對中國的描述方式,提供另一個了解中國的新視野,「超級中國」也成為韓國媒體對中國的新稱呼。

 

愛玉之家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